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经营与管理。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张婧然
德国一批中小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细分市场的份额居高不下,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隐形冠军,这些闻名遐迩的中小企业既是跨国企业,也是基业长青的几代人传承的“老店”,国际市场上占据最大份额的“冠军”企业约有1500多家,这颠覆了人们习惯将跨国企业认定是大企业,或排名世界500强企业的观念,说明企业做强并不一定要做大,专注于持久“贵精不贵大”才是最重要的。
德国中小企业的独到之处
1.产权独有
德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非常看重主控权是否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轻易借债,不轻易引进合作伙伴,不轻易开放股权、扩大规模,不追求上市融资。即使进军海外也大多是独资,不轻易收购企业,股东权益百分百独有。由于没有过多的股权纷争,因此股东、业主能够专心致志搞经营,不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制约,经营方向调整十分灵活,虽然企业发展速度慢一点儿、规模小一点儿,但是发展道路是平稳的。企业主的素质较高、“掌舵”时间长,CEO(首席执行官)任期平均为24年以上,注重家族继承人的培养,这种“世袭制”能促使他们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不为短期利益所迷惑。
2.主业专精
德国企业普遍持久专注主业,具有诚信为本的理念,追求产品质量完美,提供世界级水平的一流品质和服务。
第一,找准市场缝隙,聚焦某一定位,把市场定义得相当窄,一切战略战术都围绕此展开;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先者,从局部快速突破老牌企业的防线;保持数十年如一日做好主业,逐渐成为本行业的主导者。
第二,遏制多元化冲动,不搞多种经营,防止分散精力,削弱竞争力。
第三,重视工艺传承,研发过程“守口如瓶”,保持独一无二的特色。
第四,非常重视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舍得资金投入;装备精良,减少用人,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严格的质量意识深深植根于员工心中,已成为德国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不拼价格,而是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优质优价。严谨、有条不紊,所有的事情都有纲目,按照纲目中的条条框框制定程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第五,爱好技术、钻研技术、创新技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尤其是追求技术的完美是德国企业一种普遍的自觉意识。例如,在中小企业最为兴盛的巴登-符腾堡州,当地人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从事发明创造。企业大多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提升产品的革新速度和品质。
3.以全球为导向,打造世界领袖地位
第一,参与国际竞争。树立国际视野,产品、生产流程、组织管理等以全球为导向,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持续不断地创新,确保荣誉和名声。德国有很多中小企业都在海外发展,包括进行出口贸易和跨国投资,但是很少有企业因为出口产品的质量受到投诉或在海外设厂就降低管理标准。大多数企业都积极参加高端展览会,以使产品跻身顶级竞技场,与顶级对手竞赛;积极寻找卓越者作为合作伙伴,为那些世界领袖级大型企业做配套加工,站在巨人的肩上成长。
第二,与世界顶级客户建立并维护好长期牢固的关系,对客户提出的要求,没有“不行”两个字,不把客户关系交给第三方。
4.老板与员工亲如一家
第一,招聘新员工遵照严格的程序,一旦招进员工,则亲如一家,流失率几乎为零。在尊重人格、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指导下,德国企业普遍重视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实施年功序列制薪酬,给予员工较高的福利待遇,激励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
第二,德国企业普遍重视员工的培训,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奉行“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训而提高的”理念,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例如,大众汽车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培训点,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员工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企业选拔和培养管理人才也颇具特色,选拔人才不注重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实际能力。
5.遭遇危机时不轻易减员、裁员,“抱团取暖”
德国企业不像美国等国的企业那样,当经济形势一旦不好,第一件事情就是减员、裁员,而是与员工“抱团取暖”,共度难关。例如,努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不裁员不减薪;国家通过削减失业补贴,以鼓励就业;政府通过“短工计划”,保障工作岗位;通过缩短工人的总工时,以减少失业;政府负担工人部分减少的薪酬……“抱团取暖”短期看似乎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但从长期看,这些措施既降低了企业人员流动的成本支出,又保住了就业岗位。根据OECD2009年报告,此项目在经济萧条中保住了约50万个工作岗位。
6.社会环境良好
第一,德国国民素质普遍较高,诚实守信,社会风气良好。
第二,政局稳定,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等。
第三,德国注重法制教育、强调法制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企业建立诚信、守法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宗教主张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另外,德国人长期形成的讲究信用、严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问题,无不彰显着一种严谨细致的作风,对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德国的高校和技术学校并行的“双轨制”教育体系,为中小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由工程师、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人才队伍。
第五,资本市场完善,资金进出便捷。
7.德国政府制定了一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
第一,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机构。德国政府在经济部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各州也设立了类似的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事务。其职能是:负责研究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扶持和资助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负责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管理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监督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科研开发。
第二,利用中介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政府采用资助和减免营业税的办法,鼓励中介机构发展。各种中介机构已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德国政府许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一是财政援助。德国政府把财政援助作为实施中小企业促进计划的主要支柱,其主要措施有两种:一种是信贷担保。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银行和机构通过发行公债设立;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建议,提供贷款申请的鉴定和评估。另一种是为新建企业提供贴息贷款。二是培训。中小企业促进计划把年轻人的初始(启蒙)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进修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培训学校部分经费由国家政府给予资助。三是咨询服务。近年来,德国政府出资在商会和某些协会雇用了上百位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联邦经济部给予每位顾问一定的财政资助,地方政府承担与国家部门相同的另外50%。
第三,税收政策。德国联邦政府规定:对落后地区的新建企业,免征5年营业税;对新建企业所消耗完的动产投资,免征50%所得税;对企业使用内部留存资金进行投资的部分,免征财产税。
我国中小企业与德国中小企业的差距
我国中小企业的浮躁、喧嚣、大起大落、昙花一现的运动型发展模式,与德国中小企业的“贵精不贵大”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一旦发展壮大之后,往往守不住自己的主业,总是想赚快钱、赚大钱,因此往往涉足房地产或其他短期内更赚钱的行业。这不仅使得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主业日渐萎顿,而且丧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第二,企业负债过重,盲目追求上市。而企业一旦发展,就盲目扩张,力求“做大”但不是“做强”,负债超出了自身实力所能够承受的限度,一旦债务负担过重,资金链崩断,企业立即陷入倒闭破产境地,于是老板“跑路”。
第三,企业在家族(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和技术开发创新上,关注和投入都不够。许多家族(民族)传统工艺濒临灭绝,后继无人。
第四,不愿投资进行技术研发,而是“抄袭”、“仿冒”,甚至采取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等方式,造成“产品同质化”、“质次价低化”,产品寿命周期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中小企业应静下心来学习德国中小企业“贵精不贵大”的发展理念,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做精主业,打造世界级专业性制造企业。国家也应借鉴德国的经验,给予中小企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经营与管理